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提留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12:18:40  浏览:856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提留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


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提留办法的通知

1979年12月30日,财政部、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第三十一条规定和中共中央中发(1978)79号文件批转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中关于大力推行“三废”综合利用奖励政策的精神,现将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提留办法通知如下:
一、工业“三废”,实质上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资源,是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是挖掘工矿企业内部潜力、增产节约的一个重要方面。奖励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二、工矿企业为消除污染,治理“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产品,是指除设计规定的产品外,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和回收利用的产品。如:
1.利用工矿企业的采矿废石、选矿尾矿、碎屑、粉末、粉尘、污泥和各种废渣生产的产品。
2.利用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废酸液、废碱液、废油和其他废液生产的产品;
3.利用工矿企业排出的各种气体生产的产品;
4.利用工矿企业污染环境的余热和余压等生产的热水、蒸汽和电能等;
5.利用工矿企业其他污染环境的废弃物生产的产品;
6.利用工矿、交通、城市垃圾生产的产品。
三、企业为消除污染,治理“三废”,开展综合利用外销和自用的产品,应单独核算成本,单独计算盈亏。这些产品,除由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同时进行治理“三废”污染项目的产品利润,应当上交国家,企业和主管部门不得留用外,不论资金来源,规模大小,盈利多少,按企业计算盈亏相抵后,如有盈余,可按以下办法提留:
1.中发(1978)79号文件下达以后,即1979年1月1日以后投产的为消除污染治理“三废”开展综合利用项目所产产品实现的利润,可在5年以内不上交;1977年国环字3号文件下达后,即1977年、1978年投产的为消除污染治理“三废”,开展综合利用项目所产产品实现的利润,3年以内不上交;在此以前投产的治理“三废”污染产品利润,过去已经纳入财政预算的,不能补留,也不能再划出来留给企业。但是,这些项目在1977年以后,由于增加新的措施扩大综合利用规模,而增加的利润,从1979年起可在5年内不上交。
2.企业用自筹资金治理“三废”的产品利润,全部留给企业;企业和主管部门共同投资或者主管部门投资治理“三废”的产品利润,主要留给企业,主管部门如需要提留,其比例不得超过30%。
3.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的产品,只能提取一次利润,不应重复计算,即用这些产品作为原料生产其他产品的利润部分,不应计算在内。
4.治理“三废”的产品利润的提留,按财政部有关规定,不影响对工矿企业完成计划指标的考核。
5.治理“三废”的产品提留利润,由企业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企业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如实反映情况,不得弄虚作假,截留利润,影响财政收入。
四、工矿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留用的治理“三废”的产品利润,要继续用于治理“三废”,改善环境,改善劳动条件,不得挪作他用。当年用不完的,可以结转使用。但完成治理“三废”任务的企业,应即按规定上交财政,不能再留用。这项资金的使用,受当地财政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
五、对保护环境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的成绩好坏,应作为考核企业奖励的条件之一,由企业统一考核评定。所需奖金,应在企业按国务院(1978)91号文件规定提取的经常性生产奖金内统一开支。企业按规定提留的治理“三废”的产品利润,不能再开支奖金。
六、工矿企业治理“三废”利用“三废”作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减免税问题,按国务院(1977)144号文件关于税收管理体制的规定办理。
七、各地区、各部门在本通知下达前执行治理“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利润提留办法和减免税办法与本通知规定有抵触的,均按本通知执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批转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拟定的天津市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


批转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拟定的天津市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
  津政发〔2004〕08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同意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拟定的《天津市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OO四年八月二十六日

        天津市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

  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津党发〔2003〕12号)精神,建立和完善我市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的基本医疗需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医疗救助对象范围

  (一)已领取《五保供养证书》的农村五保户。

  (二)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成员。

  二、医疗救助的形式和标准

  (一)对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区县,由医疗救助基金负担救助对象参加当地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享受合作医疗待遇。

  (二)对因患大病、重病经当地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超过当地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0%并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可再申请对超过部分给予医疗救助。全年医疗救助额度累计不超过5000元。

  (三)对尚未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区县,救助对象因患特殊病种(按大病统筹规定的病种)个人负担费用难以承担并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全年对超过当地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0%以上的可申请医疗救助。全年医疗救助额度累计不超过1万元。

  (四)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

  三、定点医院和就医方式

  (一)由农村合作医疗定点的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或由有农业的区和各县人民政府确定1至2所医院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二)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指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在规定范围内,按照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或减免。

  (三)遇到疑难重症需转到非指定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时,要按当地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四)承担医疗救助服务的指定医疗卫生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

  四、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一)医疗救助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由申请人(户主)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如实提供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必要的病史材料、已参加合作医疗按规定领取的合作医疗补助凭证、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等,经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同意并公示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二)乡镇人民政府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无误后,签署意见上报所在区县民政局审批。

  (三)区县民政部门对乡镇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并及时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家庭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金并及时将医疗救助金拨付乡镇人民政府,对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区县民政局已批准申请人的医疗救助金,乡镇人民政府要及时发放。

  五、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有农业的区和各县要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并通过市和区县财政拨款及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筹集。

  (一)市财政每年按医疗救助对象人均200元的标准补贴给有农业的区和各县,区县财政每年年初根据本级民政部门提供的上年度医疗救助人数和所需资金,按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匹配资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

  (二)市和区县财政可从社会福利彩票留成或返还的公益金中,按不低于20%的比例提取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

  (三)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非定向捐赠或捐助的30%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

  (四)医疗救助基金要纳入各级财政社会保障资金专户,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六、关于医疗救助制度的组织与实施

  有农业的区和各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一)有农业的区和各县人民政府要依据本暂行办法,制定本区县农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报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备案。

  (二)农村医疗救助在区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民政部门管理。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建章立制,完善程序,搞好医疗救助的组织实施与部门协调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施医疗救助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三)区县财政部门要根据同级民政部门报送的用款计划,及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至区县民政局医疗救助专用账户。

  (四)卫生部门要加强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财政、审计部门对医疗救助资金实施财务监管和审计,确保医疗救助资金按时拨付和支出渠道畅通,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六)各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应当接受和配合有关医疗救助工作的调查,如实提供所需情况。

  (七)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天津市民政局

                  天津市财政局

                  天津市卫生局

                二OO四年七月二十一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 中央军委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中央军委



自一九八五年七月起,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军队干部的工资制度已经改革,实行了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为了使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与之相适应,根据中共中央〔1985〕9号文件精神,现对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以后批准转业到地方的军队干部的工资待遇,应按照他们原在军队所任职务(含技术职务)与地方相对应职务(含技术职务)的干部套改职务工资的办法确定(详见附表一、二)。

附表一 军队转业干部套改地方职务工资的职务对应表

------------------------------------------------
|军队职务| 地方职务 | | 军队技术职务 | 地方技术职务
|----|--------| |----------------|-------------
| | | |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正师职 | 局、厅长 | |----------------|-------------
| | | |工 程 师 |工 程 师
军|----|--------| |----------------|-------------
| | | |助理工程师、技师 |助理工程师
事|副师职 | 副局、厅长 |专|----------------|-------------
| | | |技 术 员 |技 术 员
、|----|--------| |----------------|-------------
| | | |教 授 |教 授
政|正团职 | 处、县长 | |----------------|-------------
| | |业|副 教 授 |副 教 授
治|----|--------| |----------------|-------------
| | | |讲 师 |讲 师
、|副团职 | 副处、县长 | |----------------|-------------
| | | |助 教 |助 教
后|----|--------|技|----------------|-------------
| | | |研 究 员 |研 究 员
勤|正营职 |科、(区)乡长、| |----------------|-------------
| | 主任科员 |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 | | |----------------|-------------
|----|--------|术|助理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行| | | |----------------|-------------
|副营职 |副科、区(乡)长| |研究实习员 |研究实习员
政| | 副主任科员 | |----------------|-------------
| | | |主任军医、主任技(药、护)师 |主任医(技、药、护)师
干|----|--------|干|----------------|-------------
| | | |副主任军医、副主任技(药、护)师|副主任医(技、药、护)师
部| 连职 | 科 员 | |----------------|-------------
| | | |主治军医、主管技(药、护)师 |主治医(技、药、护)师
|----|--------| |----------------|-------------
| | |部|军医、技(药、护)师 |医(技、药、护)师
| 排职 | 办事员 | |----------------|-------------
| | | |护 士 长 |护 士 长
| | | |----------------|-------------
| | | |医(技、药、护)士 |医(技、药、护)士
------------------------------------------------

附表二 军队干部转业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后应进入的职务工资等级表

------------------------------------------------
行 政 级 别 | 23 | 22 | 21 | 20 |
----|-----------|-------|-------|-------|-------|
| \ \ 职 | | | | | | | | |
| \ \ | 职 | | 职 | | 职 | | 职 | |
| \体\ 务 | 务 | 工 | 务 | 工 | 务 | 工 | 务 | 工 |
军队干部|科 \育\ | 工 | 资 | 工 | 资 | 工 | 资 | 工 | 资 |
基准职务|技、 \ \ 工 | 资 | 标 | 资 | 标 | 资 | 标 | 资 | 标 |
| 文艺 \级\ | 等 | 准 | 等 | 准 | 等 | 准 | 等 | 准 |
| 级 \ \资| 级 | | 级 | | 级 | | 级 | |
| \ \| | | | | | | | |
----|-----------|---|---|---|---|---|---|---|---|
排 职 |14、15|10、11|办事员|70 |办事员|76 |办事员| 82| | |
| | | 3 | | 2 | | 1 | | | |
----|-----|-----|---|---|---|---|---|---|---|---|
连 职 |12、13| 8、 9|科 员|70 |科 员|76 |科 员| 82|科 员| 89|
| | | 5 | | 4 | | 3 | | 2 | |
----|-----|-----|---|---|---|---|---|---|---|---|
副营职 | 11 | 7 |副科长|76 |副科长|76 |副科长| 82|副科长| 89|
| | | 6 | | 6 | | 5 | | 4 | |
----|-----|-----|---|---|---|---|---|---|---|---|
正营职 | 10 | 6 | | |科 长|89 |科 长| 89|科 长| 89|
| | | | | 6 | | 6 | | 6 | |
----|-----|-----|---|---|---|---|---|---|---|---|
副团职 | 9 | 5 | | | | |副处长|105|副处长|105|
| | | | | | | 6 | | 6 | |
----|-----|-----|---|---|---|---|---|---|---|---|
正团职 | 8 | 4 | | | | |处 长|122|处 长|122|
| | | | | | | 6 | | 6 | |
----|-----|-----|---|---|---|---|---|---|---|---|
副师职 | 7 | 3 | | | | | | |副局长|140|
| | | | | | | | | 5 | |
----|-----|-----|---|---|---|---|---|---|---|---|
正师职 | 6 | 2 | | | | | | |局 长|160|
| | | | | | | | | | |
------------------------------------------------

------------------------------------------------
行 政 级 别 | 19 | 18 | 17 | 16
----|-----------|-------|-------|-------|-------
| \ \ 职 | | | | | | | |
| \ \ | 职 | | 职 | | 职 | | 职 |
| \体\ 务 | 务 | 工 | 务 | 工 | 务 | 工 | 务 | 工
军队干部|科 \育\ | 工 | 资 | 工 | 资 | 工 | 资 | 工 | 资
基准职务|技、 \ \ 工 | 资 | 标 | 资 | 标 | 资 | 标 | 资 | 标
| 文艺 \级\ | 等 | 准 | 等 | 准 | 等 | 准 | 等 | 准
| 级 \ \资| 级 | | 级 | | 级 | | 级 |
| \ \| | | | | | | |
----|-----------|---|---|---|---|---|---|---|---
排 职 |14、15|10、11| | | | | | | |
| | | | | | | | | |
----|-----|-----|---|---|---|---|---|---|---|---
连 职 |12、13| 8、 9|科 员| 97| | | | | |
| | | 1 | | | | | | |
----|-----|-----|---|---|---|---|---|---|---|---
副营职 | 11 | 7 |副科长| 97|副科长|113| | | |
| | | 3 | | 1 | | | | |
----|-----|-----|---|---|---|---|---|---|---|---
正营职 | 10 | 6 |科 长| 97|科 长|113|科 长|122| |
| | | 5 | | 3 | | 2 | | |
----|-----|-----|---|---|---|---|---|---|---|---
副团职 | 9 | 5 |副处长|105|副处长|113|副处长|122|副处长|131
| | | 6 | | 5 | | 4 | | 3 |
----|-----|-----|---|---|---|---|---|---|---|---
正团职 | 8 | 4 |处 长|122|处 长|122|处 长|122|处 长|131
| | | 6 | | 6 | | 6 | | 5 |
----|-----|-----|---|---|---|---|---|---|---|---
副师职 | 7 | 3 |副局长|140|副局长|140|副局长|140|副局长|140
| | | 5 | | 5 | | 5 | | 5 |
----|-----|-----|---|---|---|---|---|---|---|---
正师职 | 6 | 2 |局 长|160|局 长|160|局 长|160|局 长|160
| | | 5 | | 5 | | 5 | | 5 |
------------------------------------------------
转业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其职务工资,根据本人的行政级别和与地方干部相对应的职务,按照劳人薪字〔1985〕19号文件的规定套改。其中执行军队技术等级工资的干部,转业后技术职务工资的套改,按照与本人技术等级相应的军事行政干部职务工资的套改办法办理

转业到企业单位的干部,其基本工资应按照转业到当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同一职务(含技术等级)、同一行政级别干部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加上本人军龄津贴之和减去十元(并入基础工资的副食品价格补贴和行政经费节支奖金各五元)的数额确定,不再参加这次企业的工资改革
。军龄津贴不再逐年增加,可以和企业其他职工一样照领副食品价格补贴。奖金及其它生活福利待遇,按所在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转业到有工龄津贴企业单位的干部,可按所在企业规定的标准领取工龄津贴,但原计入本人工资中的军龄津贴,不得与工龄津贴重复计算。转业干部的工资额
列入企业成本。
二、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以前转业、职务安排偏低的营、团职干部,在确定其职务工资时,可给予适当照顾,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985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