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沈阳市义务教育投入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0:45:08  浏览:809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沈阳市义务教育投入规定

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


沈阳市人民政府令

第 23 号


  《沈阳市义务教育投入规定》,业经市政府2003年第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陈政高

二○○三年九月七日


沈阳市义务教育投入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障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促进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辖区内的义务教育投入的筹措、使用和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义务教育投入,是指依法筹措用于国家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学、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多种渠道筹措义务教育投入的体制,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稳定来源和逐步增长。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本辖区内具体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工作;其他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六条 义务教育投入的来源包括:
  (一)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年度预算安排的资金,中央、省、市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资金,教育附加费,地方教育附加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部分;
  (二)学生缴纳的杂费;
  (三)各种社会力量和个人的捐赠;
  (四)法律、法规允许筹措的其他资金。
  第七条 义务教育投入的使用范围:
  (一)人员经费;
  (二)公用经费;
  (三)基建和维修费;
  (四)助学金和困难学生的补助;
  (五)购置仪器设备费用;
  (六)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支出。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各级人民政府用于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公用经费按省政府确定的标准实行定额管理。
  第九条 地方税务部门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第十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并且逐步增加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第十一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一定比例和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和校舍的修缮、修建。
  第十二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年增长比例,适当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护经费的比例。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的监管,按照规定设立“工资资金专户”,保证编制内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且按时足额发放。财政有困难的区、县(市)的教师工资不得低于规定的标准工资。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由区、县(市)人民政府统筹管理。
  第十四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按时足额缴纳。
  第十五条 市和区、县(市)教育主管部门按在校学生、教师情况、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相关政策提出义务教育经费年度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第十六条 义务教育投入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
  第十七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代表本级人民政府监督、检查、评估下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投入的筹措、使用和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投入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不按照预算核拨义务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投入的,由上级行政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侵占、克扣、挪用的义务教育投入,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的名单(1987年1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的名单(1987年1月)

(1987年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一、任命周光召为中国科学院院长。
免去卢嘉锡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职务。
二、任命滕藤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三、免去严东生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职务。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的通知

豫政办 〔2012〕153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十月三十一日



  河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及其他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

  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外部界限的扩大、缩小或范围调换。

  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调整。

  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改名称,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名称中的地名更改或保护对象的增减。

  第四条 省环保部门负责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的综合监督管理工作。省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功能区和名称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

  严格控制缩小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核心区、缓冲区范围。对面积偏小、不能满足保护需要的省级自然保护区,鼓励扩大其必要的保护范围。

  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应在确保自然保护区功能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进行,要有利于重点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不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及生物多样性,不改变保护区性质和主要保护对象。

  第六条 省级自然保护区自批准建立或调整之日起,原则上五年内不得进行调整。

  确因保护和管理工作及国家、省批准的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必须对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的,由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辖市政府(含省直管试点县、市政府,下同)或省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由省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应事先征求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省辖市政府意见。确需对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进行调整的,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辖市政府向省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抄报省环保部门。

  确需更改省级自然保护区名称的,由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辖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并抄报省环保及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

  第七条 申请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的申报书,包括申请理由及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等有关报告。

  (二)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部分的综合考察报告。所调整部分占原自然保护区面积2/1以上的,应提供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后的整体综合考察报告。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考察报告应参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的要求编制。

  (三)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后的总体规划。

  (四)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位置图、遥感影像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拟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工程建设布局图、生态旅游规划图等图件资料。自然保护区面积小于3万公顷的,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5万;自然保护区面积大于3万公顷的,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25万。

  (五)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多媒体视频材料、照片集。多媒体材料和照片集应重点反映拟调整部分的情况。

  (六)省级自然保护区拟调整扩大部分的土地使用权属证明及有关资料。

  第八条 申请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须提供下列材料:

  (一)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申报书,包括申请理由及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等有关报告。

  (二)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综合论证报告。

  (三)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的总体规划。

  (四)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位置图、遥感影像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拟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工程建设布局图、生态旅游规划图等图件资料。自然保护区面积小于3万公顷的,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5万;自然保护区面积大于3万公顷的,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25万。

  第九条 因国家和省重大工程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建设需要而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的,除按本规定第七条或第八条要求提供材料外,还需提供该项目的立项依据,涉及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安置去向报告,生态保护与补偿措施方案及相关协议。

  第十条 河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负责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的评审工作。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的评审,按照河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进行。

  第十一条 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经评审通过后,由省环保部门协调并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批准。

  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经评审通过后,由省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省环保部门备案。

  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改名称,由省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并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经批准后,由有关省辖市政府或县(市、区)政府在接到批准通知后,三个月内标明区界,完成划界立标工作,并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 对因人为破坏导致省级自然保护区或其核心区、缓冲区的面积缩小,致使保护对象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的,由省环保部门会同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对破坏特别严重、失去保护价值的,经河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由省环保部门报请省政府批准,取消其省级自然保护区资格。